2024-04-09
新聞提供:
USR生態共好組首獎〉虎科大招募農民「參戰」,把甘蔗田變生態圈

原本只是台糖用來種植甘蔗的農田,在國立虎尾科技大學的努力下,現在不僅導入有機農業,更讓農民化身生態管理者,創造共生共榮的價值。

從辦理一所農民大學的計畫為起手式,到當前200公頃的馬光集團栽培區有機農場,除了有稀有留鳥黑翅鳶、環頸雉現身,還有冬候鳥小辮鴴及大鵟來此避冬。多年來,這片原本是台糖用來種植甘蔗的農田,已經搖身一變,成為結合生產、生活、生態三生共榮的農村學校。

正因為讓一個單調的甘蔗田,蛻變為一個富饒多元的生態圈,更讓農場化身為教學的場域,使得環境、教育及產業共同永續、兼容並行,因而國立虎尾科技大學的「從甘蔗甜到大豆香,打造墾地有機生態村」 奪下2024年《遠見》USR大學社會責任獎傑出方案「生態共好組」首獎。

 
有機農業概念融入教育
 
早在2010年,虎尾科大有鑑於許多回鄉承接家裡農地的人,缺乏農業專業訓練,進而萌生從農業教育著手協助農村轉型的構想。幾年下來,隨著地方的產、官、學凝聚出共識,2015年「雲林大糧倉」計畫正式啟動;也讓原本只是學士學程的規格,直接核准成立農業科技系,為虎尾科大的USR計畫如虎添翼。 
 
虎尾科大農業科技系主任兼農業研究及推廣中心主任戴守谷表示,雲林做為農業大縣,長年推動安全農業,縣府更有一個「吃安全找雲林」的農業守護政策,於是有了引領整個農業生產,從一般的慣性農法進入安全農業的生產,邁向產銷履歷、有機農業的目標。 
 
依循著縣府的方向,虎尾科大在課程設計上,就以從安全農業、有機農業的生產為出發,欲在雲林打造一座有機的農場,將有機的農業概念完全融入教育之中。 
 
戴守谷進一步分析,台灣糧食自給率僅30%左右,其中大豆、黃豆更是大量仰賴進口,於是,「進口替代」便成為此方案的重要精神。除了希望可以替代進口以外,甚至還得讓本土的雜糧優質化,因此產銷履歷抑或有機,便顯得相當重要。 
 
推動之初,虎尾科大從規劃大型有機農場開始,採招募農民的集團式戰略,打造示範性的農業生產體系,而這也是重建整個農業生態系的重要工程。
 
不少農民一聽到虎尾科大有大片農地時,都想加入這個方案,但當一聽到「有機」就打退堂鼓。有些人則是單純想要經營有機農場,不想被生產計畫捆綁。顯見無論是要讓有機落地,抑或是招募、整合一百位農民的想法,都是大挑戰。其中的關鍵有以下三個:

第一,「維持一個有機的驗證跟有機的完整性」最難,關鍵是有機是有技術層次的。

其次,「理念要相同」很難,如果其中一位農民他的觀念或者技術沒有到位,就可能會造成農場的有機完整性受到衝擊。理念是否一致變成一個門檻。

第三,一般慣性的栽培農法有不錯的經濟收入,改變「耕作方式」將帶來不確認性,並影響收入,更是個現實的考驗。

 

農民也是生態管理者

多年推動的經驗累積,戴守谷認為要讓農民完全認同有機耕作很難,但這件事不得不做。畢竟在有機農業的框架下,糧食安全是非常高的標準,農民的身分不僅是農民而已,更是生態管理者。

虎尾科大團隊驕傲地表示,馬光有機集團栽培區的成立,為全國有機土地增加超過1.1%的面積,全國有機農業的部分則從2%提升到3%。

意外的是,因為有機致使生態得到保護,相較於過去只是甘蔗田時,生物多樣性程度大幅增加59%,稀有的候鳥及留鳥也現身農場,生態產生明顯變化。

虎尾科大一步一腳印,從環境、教育與產業三大面向齊步落實USR,如今已看到成果,它的價值不單是經濟上的,更是多元價值共榮共生。